一、基本屬性
硬質酸鈣是白色、輕質、結晶性粉末,也稱作十八酸鈣鹽,不溶于水、乙醇和乙醚等,溶于熱苯、苯和松節油等有機溶劑。
加熱至400℃時會緩緩分解,且可燃,遇強酸會分解為硬脂酸和相應的鈣鹽,在空氣中具有一定的吸濕性。
硬脂酸鈣在加熱時會呈現出一些有趣的效應,它在120°C 和130°C之間的溫度開始軟化,到160°C左右后粘度不再變化。
DSC 測試表明,加熱過程中存在結晶水分離的結晶峰,說明硬脂酸鈣不是一種經典的熔體。
● 中文名稱:硬脂酸鈣,別名:十八酸鈣鹽、十八酸鈣、十八烷酸鈣鹽;
● 英文名稱:Calcium stearate;
● CAS號:1592-23-0;
● 分子式:C36H70CaO4,線性分子式(CH3(CH2)16COO)2Ca;
● 分子量:607.01700;
● 密度:1.08g/cm3;
● 熔點:147-149°C;
● 沸點:359.4oC at 760 mmHg;
● 閃點:162.4oC;
二、生產方法
1、直接法
在裝有攪拌器、溫度計的反應鍋中加入定量的硬脂酸和CaO,升溫至熔化,在不斷攪拌下緩慢加入催化劑H2O2,并抽真空,控制反應溫度在140~150,反應1.5~2.0h。反應完成后,出料并冷卻、粉碎即得產品。
2、復分解法
將硬脂酸溶于20倍質量的熱水中,加入含量飽和的燒堿溶液,于75℃進行皂化反應,生成稀的硬脂酸鈉溶液。再將含量為1074kg/m3的氯化鈣溶液加入到硬脂酸鈉溶液中,于65℃進行復分解反應,產物硬脂酸鈣以沉淀析出。然后經過濾、水洗、于90℃干燥,即得成品。
三、應用
硬脂酸鈣,最初用在PVC中是作為輔助穩定劑使用的,主要作用是用來吸收PVC降解產生的氯離子。
同時大家也應該發現,在聚烯烴的配方中硬脂酸鈣應用也非常普遍,可能知道最初設計聚烯烴配方中使用硬脂酸鈣的目的的人不會很多,其實最初硬脂酸鈣在聚烯烴配方中使用是為了吸附聚烯烴聚合時添加的一些鹵素成分的,所以有一個名字叫鹵素吸收劑。
那么為什么又被稱為潤滑劑了呢?
大家都知道,在配方設計中要添加很多種類的助劑,即使聚烯烴中不專門加入潤滑劑,其加入的分散劑也是一種潤滑劑,等于變相加入了潤滑劑。
在實踐中發現,當共混體系中有硬脂酸鈣存在時,潤滑性能會發生明顯變化,于是,硬脂酸鈣是一種潤滑劑又成為了專家、學者的研究對象,并且成果頗豐。
其實呢,劉芳同志的研究發現,硬脂酸鈣在有其它潤滑劑存在的情況下,會起到一個“鉚釘”作用,加強其它潤滑劑的粘附效果,從而增強潤滑作用,就是說,硬脂酸鈣就是起到一種增效效果,不信的話,在配方體系中除了硬脂酸鈣外,其它能起到潤滑作用的助劑都不添加,你去看看硬脂酸鈣的潤滑作用有多少?當然,為了起到潤滑作用而專門復配合成的高固態硬脂酸鈣除外。
就是說,拋開其它起到潤滑作用的助劑單談硬脂酸鈣的潤滑作用意義不大。
又說了,為什么是硬脂酸鈣而不是硬脂酸鋇、硬脂酸鋅及其它,因為硬脂酸鹽這個家族還是足夠龐大的,原因嘛,其實很簡單,上海交大的李明試驗證實,這個家族中硬脂酸鈣對基體力學性能的影響是最小的,就是說,是一代代技術人的結晶成就了硬脂酸鈣。
一般在苯乙烯類熱塑性彈性體共混領域,硬脂酸鈣相對使用比較少,一般使用的是硬脂酸鋅,主要原因,實際經驗硬脂酸鈣比較容易析出。